【学弟学妹眼中的她】温婉,恬静,端庄大方;从容,自信,知性优雅。交谈亲切友好,笑容和煦灿烂,话语智慧通透。
【人物介绍】
林逢珠,女,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2011届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建设银行厦门湖里支行客户经理。
芙蓉湖畔,绿柳似烟。芳草如茵,棕榈参天。前临沧海,后倚青山。处处胜景,处处花园。情起崂山,移之厦门。海大三年的学习生活于林逢珠而言记忆犹新。一方茶室,一缕氤氲,林逢珠学姐开启回忆的大门,向我们分享她的感悟与经验。
l求学之行:奔赴山海,不负热爱
翻山越岭只为一场遇见,全力以赴只为一次改变。林逢珠与海大的相遇,缘于她大学同学的推荐。同学对海大赞不绝口,她不由心向往之。2007年冬天,绿皮火车承载着梦想与希望,林逢珠从遥远的贵州辗转来到青岛,顺利通过海大研究生的保送面试。带着成为海之子的兴奋与骄傲,她开启了在海大三年的学习生活。回忆当时的心情,林逢珠表示,除了喜悦与激动,更多的是感激:感激恩师于谨凯教授,给予她进入海大的机会并一路悉心教导;感激国家优惠政策,替她免去求学的后顾之忧。从刚入海大的不适应,到现在对母校的殷切思念,校园的一草一木见证着她的青涩蜕变。
谈及当初的专业选择,林逢珠说当时年少,只觉海洋经济一词听来时髦。她现在表示,海洋经济是国家经济中很重要的支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之一。经济发展中存在蓝海,海洋经济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因为“上天入海”,“上天”较多,“入海”却少。很多时候,科技灵感源于生物,并应用于现实,让生活更美好。她认为,在几万公里下的神秘海底世界,多样性的生物对我们都有诸多启发。海洋经济向前飞速发展,也承载了林逢珠一直以来对专业的热爱。
l母校之念:星霜荏苒,切切在心
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回想在海大的读书岁月,林逢珠首先强调“习惯”一词。三年来,她始终保持自律,学习太极、坚持慢跑。她将生活简单化,不单纯追求物质的满足,而是更追求内心世界的修养。图书馆、食堂、寝室,日复一日、三点一线的生活构成了学姐校园回忆的大半版图。她对此也满怀感激,因为这些平淡踏实的过去成就了如今闪闪发光的自己。岁月因曾慨然以赴而更显静好,零散的时光碎片拼凑出三年光景,构成林逢珠与海大的共同记忆。随着阅历的增长,她希望过去的自己能将生活过得更加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工作十一年来,林逢珠越来越意识到创意与趣味的重要性,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但人生路长,未来仍然可期,这些所谓的遗憾也化作学姐的一种成长,成为照亮前路的熠熠星光。
往事历历在目,细数过往,林逢珠认为海大带给她的独特之处,其一在于平台,其二在于导师。面对入职建行时的学历门槛,海大给予了她最坚实的底气。谈及恩师,林逢珠感念恩师于谨凯教授。于老师温文尔雅的形象、不争万物的态度、处理世事的智慧等都让学姐印象深刻。
l职业之思:厚积薄发,笃学敏行
初入海大之时,林逢珠表示她并未做出很明确的职业规划,认为人生并不受限,但是她为自己定下了两个明确目标:第一,养活自己;第二,好好学习。为了实现目标,林逢珠在完成学业目标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毕业之前,丰富的实践经历使她阅人无数,极大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这些都为她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今天,学姐提起这些经历仍感慨万千,并且真诚地建议我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从现在起更加重视培养自己的为人处事能力,不断提高智商、情商、财商和法商。
毕业以后,凭借着自身过硬的素质,林逢珠获得多家企业的offer,最终选择进入建设银行。十年的光阴,她与建行共同成长,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与思考。在提及就业形势严峻、行业内卷时,林逢珠认为内卷不可避免,但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她鼓励我们要抓住机会,勇于尝试不同的岗位。她认为年轻人不必害怕试错,因为试错成本低,但实践经验无价。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学姐结合自身经历就我们进入职场后如何更好地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她认为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做事要严谨,工作要勤恳;同时我们也要善于抓住机会来展现自己。坚毅笃行,心怀大爱。林逢珠进入职场工作后从柜员工作一步步做起,脚踏实地,勇于尝试,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她始终怀着包容的态度去学习与接触,其言行举止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胸怀与格局。
【访谈后记】
通过与林逢珠学姐的交谈,我感受到学姐对母校的思念、对职业的热爱、对未来的思考,踏实努力的心态与积极向上的追求。她身上有着独特的少年气,是历经千帆举重若轻的沉淀,也是乐观淡然笑对人生的豁达。能够与这样一位优秀的学姐进行亲切交流,我荣幸之至。仰观天宇,时间更加深邃;俯身耕耘,未来无限可能。今后的我们也必将更加珍惜在海大的学习时光,脚踏实地,勤奋努力,不负山海,不负热爱。
【校友寄语】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学校扎实打好理论基础,在充裕的大学时间里多多参加一些考试,让自己持续保持学习的习惯,同时争取实践机会,多思多问。
——林逢珠
通讯员:俞雪林、郭少蕊